中国青年临沧8月24日电(通讯员杨金芳)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开展暑期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号召,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表达大学生渴望回馈社会的心情以及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期望,更真切的了解和感受贫困县留守儿童的生活,7月16日,楚雄师范学院赴山区农村调查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关爱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队一行六人来到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章驮乡塘房村进行为期七天的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据了解,塘房村的多数孩子,由于父母离乡进城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家,孩子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加上条件有限,孩子们平时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父母关爱的缺失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不单单是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需要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实践团对村里的部分留守儿童进行走访慰问,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交流,起初,多数孩子们比较腼腆,低着头不愿意配合。实践团成员主动走到孩子身边,弯下腰与他们交流。在实践团成员们的耐心劝解下,孩子们开始放松警惕。在对孩子们进行学业上的辅导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问题,神情专注,遇到不懂的问题渐渐开始主动询问实践团的姐姐们。虽然接触的时间不长,但真诚使实践团与孩子们变得亲近。通过简单的交流和帮助,实践团发现那些低着头,性格较为孤僻的孩子却异常地懂事,他们可爱的小脸上很少出现同龄孩子应有的笑容。他们的敏感和懂事,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到心疼。随着实践团和孩子们的接触增多,孩子们也逐渐能和实践团的“打成一片”。
在为期七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实践团针对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以及相关的安全知识缺乏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活动。在孩子们进行暑期作业辅导、学业知识拓展辅导活动过程中,面对需要帮扶的孩子们所在的年级、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实践团在进行相关问题研讨后,决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通过采取教学与学生匹配的教学模式,尽量让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学习。除此以外,实践团积极地开展法制安全教育课程,为孩子们讲述防火防电的安全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并为他们普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的形式让他们明白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实践团也不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心里。”为了满足孩子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实践团组织相关活动,用温和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实践团采用游戏渗透的方式,通过与孩子们做游戏、折纸、绘画的形式拉进与孩子们的距离,渐渐地让孩子们从心底里接受志愿者团。实践团为更好地理解和发现孩子们的内心需要,日常与孩子们的互动时会引导孩子们说出真实的内心需求,倾听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烦恼,发现问题孩子们的内心需要和不安,并积极地引导孩子们走出内心的迷茫,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业。实践团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也会讲述大学的精彩生活,赠予孩子们学习用品,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志愿者们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为留守儿童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让心不在留守,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传递社会爱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到达塘房村村委会留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思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