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活动 >> 正文

以青春使命共绘振兴篇章 用实践热忱书写时代答卷——楚雄师范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02 [来源]:学校官网 [浏览次数]:

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今年暑期,我校开展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共组建55支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其中3支团队入选全国专项。团队事迹先后获《七彩云端》《云南网》《大学生云报》等多家官方媒体宣传报道。楚师学子躬身实践,以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用汗水浇灌青春梦想,在广袤基层诠释青春价值,以挺膺之姿书写时代担当。

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赴永仁调研团队深入查利么“幸福里”社区,通过实地参观和问卷调查,聚焦农民就业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赴昌宁“茶咖共生·非遗赋能”团队,以昌宁红茶和保山小粒咖啡为载体,探索“非遗活态传承 + 产业振兴”新模式,推动茶咖产业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赴普洱景东的养老金融理论宣讲团,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访谈等方式,普及养老金融知识,筑牢村民“养老钱”的安全防线。“野生菌安全科普宣传服务团”深入双柏县和南华县,聚焦“舌尖上的安全”,通过入户宣传、广场设点、科技赋能、进村走访等形式,扎实开展预防野生菌中毒科普宣传活动,为当地居民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是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主题。赴虎头山烈士陵园的实践团队,通过参观烈士墓园、红色展馆,开展“虎头烈士精神弘扬宣讲会”,深刻感悟革命精神。赴南华县张舫红色基地的团队,缅怀张舫烈士,聆听红色故事,接受红色教育洗礼。赴龙陵县镇安镇的团队开展“以史铸魂育童心——松山战役娃娃兵精神”宣讲活动,结合儿童兴趣特点,通过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让乡村儿童在寓教于乐中感悟红色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关爱儿童成长,播撒知识与希望

关注儿童教育与成长是实践团队的共同目标。赴宣威市的“红心向党”志愿服务队,通过课业辅导、红色教育等活动,为社区儿童送去知识与温暖。赴双柏县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团队,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与支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教育需求。赴会泽县的“两弹一星”宣讲团队,通过观影、手工作品创作等形式,向社区儿童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赴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武定县正心社区的“彝乡童趣 师范护航”实践队,针对新兴领域群体子女、困境及留守儿童采用“1+5+N”课堂模式开展实践,用爱护航儿童成长,彰显高校担当。

弘扬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传承

在文化传承方面,实践团队积极作为。赴永仁县的彝绣技艺调查与宣传团队,深入了解彝绣工艺与文化内涵,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赴保山市隆阳区的“啡同凡响青年实践团”,通过知识学习、志愿服务、直播带货等形式,助力咖啡产业发展,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赴重庆市丰都县的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团队,深入了解和传承国家级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贡献力量。

共铸民族团结情,同心奋进新时代

赴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同心育苗”实践团,深入国门小学和东航民族希望小学,了解学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落实情况。赴香格里拉的“格桑花推普志愿服务团”,通过普通话趣味课堂、互动问答等形式,帮助当地青少年提升普通话水平,增强文化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赴楚雄吕合镇钱粮村的团队开展“国道上的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活动,深入钱粮桥村5个村小组,实地调研苗、彝、回、汉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状,记录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当地民族关系的深刻变迁。

践行绿色发展,共建美丽家园

赴南华县沙桥镇的生态文明建设团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访问村民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生态情况,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收集宝贵资料。团队开展环保科普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实践落地生根,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推广普通话,筑梦新时代

“推普实践团”通过产业语言赋能(方言-普通话对比、直播实训等)、留守儿童语言提升(沉浸式教学、语言游戏等)两大板块,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构建高校与乡村长效帮扶机制。赴会泽县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团队,通过普通话趣味课堂、互动问答等形式,帮助当地儿童提升普通话水平。团队通过“红色故事接力赛”等互动课堂,将普通话推广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促进民族交流融合贡献力量。

实践是淬炼思想的关键路径,亦是铸就品格的核心途径,承载着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用青年语,说云南事,解基层题。此次社会实践,楚师学子在实干中转化智慧,于奉献中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

(供稿:校团委;初审:赵惠;复审/编辑:袁双云;终审:王波)

转自校园网